幸元龙,字震甫,号松垣,高安华林洪城人。生于宋乾道五年(1169年),宋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初授湘阴(湖南省岳阳市下辖县)主簿,宋嘉定七年(1214年)为京山县(今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任县丞,嘉定九年调随州(地属湖北省)州学任教授,嘉定十五年(1222年)改秩为当阳县令,嘉定十七年(1224年)升郢州通判。由于弹劾奸臣宰相史弥远,宋宝庆二年(1226年)被奸臣陷害,遂令致仕,时年五十有八。宋绍定五年(1232年)卒,年六十有四。后朝庭追赠通义大夫,谥号:清节。《宋史冀》卷22《幸元龙传》。
幸元龙致仕后,回到家乡高安华林洪城村,重修先祖幸南容创办的桂岩书院,招徒授业。除了在书院日课子弟外,就是著书立说。到明万历年间,是其裔孙幸鸣鹤等将其残佚遗稿,重新收集整理,编辑定名《重编古筠州洪城幸清节公松垣文集》共十一卷,简称《松垣集》刊刻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收其(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书目,原刻本已佚,现仅存"小山堂版"和"查初白版"两种抄本分藏北京大学和黑龙江省图书馆。
《筠州高胡坛记》是《松垣文集》中的一篇记叙文,他记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秦朝末期,统治者非常残暴,连年战争,徭赋非常苛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暴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刘邦、项羽率豪杰响应,一时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陈夫乞也揭杆而起,带领众徒和乡民投入到了起义队伍中。
陈夫乞:(?一一公元前176年),西汉开国将军,豫章(今南昌,也辖今高安)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夫乞起义于蜀水(今高安锦河)之北,立寨练兵,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刘邦入关灭秦时,率军从之。四年以都尉从刘邦击项羽,定燕地。六年(前201年)以功封高胡侯,邑千户。汉文帝四年(176年)卒,谥忠侯。《西汉篇》第四十九篇,"高祖所属,成卒为将、高胡侯、都尉陈夫乞"。
陈夫乞率众徒起义的地址,选择了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与蚩尤统领的南方八十一个部落决战时,在现高安华林高胡山设祭坛,祭天作法,打败蚩尤的山顶,借助炎黄二帝的威名,在此山上立营结寨,招兵买马,筑坛誓师,追随刘邦挥师扛里与秦军对战,并将秦军打败。
当刘邦受楚怀王派遣入关,攻打秦朝都城咸阳时,陈夫乞又应刘邦号令,率部众跟随刘邦攻打咸阳,刘称王汉中。秦朝被推翻,陈夫乞也被授予都尉之职。楚汉为争夺皇位战争爆发,陈夫乞率部随刘邦征战并打败项羽。此后陈将军继续征战再立军功,攻灭了燕王臧荼。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称帝,建立了统一的大汉帝国。于后刘邦对有功之臣大加行赏,赏赐爵位,分封土地,陈夫乞被封"侯"(是爵位五级中的第二级的高级别爵位),由于其起事点、发迹点是高胡山,并分封高胡(食邑一千户),史称高胡侯。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陈夫乞去世,溢"忠侯"。其爵位和封地由其儿子陈程承袭,陈程死后,因无子嗣,封地收回,爵位也随即断袭。
陈夫乞因跟随刘邦南征百战,军功卓著,刘邦统一全国称帝后,重新划分郡县制管理,公元前201年刘邦将陈夫乞家乡所在地的锦江流域,划分为豫章郡(今南昌)以西,宜春县以东的大片土地,就是现在的高安、宜丰、上高、万载四县的全部,还包括樟树市的一半圈为一县,县名"建成"(直到唐朝(公元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遂更名为高安),治所(管理者办公的地方)就设在今高安市城内。原来的"高胡国"名号也被废除。
高安这块几千年的不名之地,在汉朝第一批设县时就位列其中,并将整个锦江流域划归高安辖治,陈夫乞功不可没,是的家乡跟着陈夫乞沾光。这个故事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文字记载及民间传颂的。陈夫乞起义时所设的祭坛,因其所在的山名为"高胡山",故后来此山就改称"高胡坛"而不叫高胡山。高胡坛(高胡山)为罗霄山脉九岭山脉进入高安境域的第一座最高峰(603米,现宜丰、奉新、高安三县交界处),故古人将高胡山奉为"高安第一山祖"。所以,陈夫乞逝世后,老百姓将他生前誓师的祭坛称作"高胡坛"。
由于陈将军率领农民起义抗击秦朝的残暴统治,保护百姓,并且为百姓免除苛税,减轻徭赋,普惠百姓的功德非凡。老百姓为感恩,就在坛旁边建庙纪念,将陈夫乞作为地方保护神来供奉。随着时间推移,百姓们就连水旱灾害、疾疫平安等,也来此地祈福许愿,只要进庙祈祷,灾患即除,十分灵验。
从陈夫乞率众徒筑坛起义,到南宋幸元龙时代近一千五百年,陈夫乞的事迹得以流传,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此坛和庙因战乱等原因几经兴废,但东汉永平二年树立的一块石碑上有文字记载,此时已残断,但字迹仍可辨认。二是,由于陈夫乞盖世功德深入人心,人们进庙祈祷都要歌唱以祀(即民间代代口语相传)。
幸元龙为了使陈夫乞的事迹不被历史淹没,故有《筠州高胡坛记》一文,为了便于人们记忆流传,又让人们在祭祀时,能朗朗上口,特以歌赋体裁重新创作出来,其词曰:秦鹿不守,豪杰蜂起,奕奕陈侯,萃徒蜀水(锦河),赤帝入关,追及扛里,都尉击项,将军定燕。裂壤高胡,丹书烂然,砺山带河,永矢万年。维故坛之阴,冯水深深,侯之功兮,冯水不深;维故坛之阳,荷山苍苍,侯之功兮,荷山不苍;绝巘天耸,云浮雾滃,韶光艳阳;鼓吹喧壅笋蕨兮,殽春芳;奠林酒兮,侯之堂;吴弗殒兮,来响;嘏民兮,岁穰;巩吾宋祚兮,犹生扶刘氏之皇。(断句为撰稿者所为,如有误,敬请指正),
幸元龙先辈经过实地考察调研,深入群众走访询问,搜集整理,以此为依据写下了著名的《高胡坛记》,是真实的,这一点无容置疑。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高安设置县治前前后后的真实情况,详细描绘了秦末高安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以陈夫乞为代表的高安子弟,抛头颅洒热血勇跃参与摧翻秦朝的英雄壮举。"一将成名万骨枯",陈夫乞的荣耀就是高安人民的荣耀。所以在高安离南昌这么近距离,全国设置县的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再在高安设县治,可见一斑。此文为高安县形成的历史及发展轨迹留下了重彩的一笔,是很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因而它被收入《松垣文集》。
《松垣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列于存目卷174。也收入了《江西通志》和历代《高安县志》中。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刘林教授著有《幸元龙与〈松垣文集〉》专题论文,(《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一期)。刘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松垣文集》是一部有价值的书。宋代的书传到现在的不很多,像这样的古代文献是珍贵的"。"有些材料都是很有用的、很可靠的史料"。"有些记叙文和地方掌故可资研修地方史参考"。
可见,《高胡坛记》对研究和追遡高安的历史形成和演化过程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幸元龙的功绩的是无与伦比的,可称高安历史确立第一人。
华林高胡坛香火断于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地面建筑物被当时的红卫兵焚毁。
2017年8月笔者和幸事艺、幸文华(太溪)、幸雪林(石脑)、幸友富、幸晓迪、幸英雄在章山村民幸友国宗亲的带领下,披荆斩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登上了高胡坛遗址。遗址已长满毛竹和参天大树,遍地的残墙、断石、碎瓦砾随处可见,还有十几米深的水井,翻倒的青石条祭台、房屋地基、非常清晰,一目了然。遗址很宽,依着山势,东西走向上千平方米,可见当时香火旺盛,信徒广众(涉高安、奉新、宜丰三县),成群结队、轮流祭拜的繁华景象似乎就在眼前。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人们对这种信仰日渐淡薄,所以高胡坛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荒废。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更要缅怀英雄,崇尚英雄,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撰稿人:幸卫星(华林)
2021年冬于南昌
联系人:幸茂林 微信:sdproton
E-mail:xingmaolin1978@163.com
QQ:17753108 幸氏家族网QQ群:213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