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氏始祖偃公堂落成典礼仪式】系列报道之012
三千年前約好的聚會
台灣幸氏代表
幸梅福
從八O年代台灣開放大陸探親開始,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回到江西老家和親人敘舊。唐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鬚毛衰」讀起來還真符合我的心境。年輕的時候離開家鄉,如今返鄉時的確已滿頭華髮了。原以為年紀大了,歷盡風霜,心如定僧,應該不會再有那些個年輕時才會有的興奮激動情緒,不過這次與來自海內外各地的幸氏宗親共聚在代縣,我不但興奮激動,更感到開心與驕傲。
早楊家將兩千年幸氏族人就已經在邊關執干戈捍衛社稷了,這個姓可是天子御賜的,真是令人感到無比的殊榮啊!。當我站在雁門關上,遠眺萬里山河,周邊圍繞在偃公銅像旁的幸氏子孫,不斷對我喊著「姑奶奶」,大家的關懷問候,讓人打從心眼裏感到溫馨。一生歷經妻子、母親、祖母,甚至太婆的階段,但姑奶奶這個稱呼,最令我窩心。我出生成長在江西,開枝散葉在台灣,兩岸之間結識不少朋友,但未F有機會與這麼多的宗親族人齊聚一堂,此行參加偃公銅像揭幕典禮,內心特別激動,久久不能平息,想想此刻相聚在一起的宗親,是比鄉親y要親的族人,是出自同一位老祖宗的一家人啊!從台灣飛來此地,不過一日光景,可是見老祖宗一面,卻足足等了三千年。從太原到代縣,再驅車上雁門,遊五台,我像第一次參加遠足郊遊的小學生一樣,看什麼都新鮮,興奮的心情,一直持續到現在。
回台後,親朋好友聽聞我的敘述,既羨慕又佩服,嚷著也要去雁門。那這麼容易啊?交通規劃、食宿安排,都是費心費力的,沒有熱心服務,犧牲奉獻的精神,是辦不成這樣的事,在此要謝謝大家,特別是江西南康來的幸家人,全程對我的關懷照顧,也謝謝促成這次聚會的宗親鄉長,任勞任煩,團結了族人的情感,更發揚了祖宗的精神。回程時車隊一行浩浩蕩蕩自山西經河南、湖北到江西,幾千里路程,風馳電掣,馳騁中原,這不是岳武穆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悲壯,而是一個有福氣的
這次幸氏宗親「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會聚雁門,立了偃公銅像,從此幸氏子孫就有了永遠的精神依託,來自海內外的幸氏家族,在此刻重新找到了自己血脈的聯繫,而且是整整三千年的血緣啊!期望大家能以雁門會為始,祖宗精神為依歸,無論身處世上任何一個角落,心要緊密相繫,互相保持聯絡,期待下次再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