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注册
邮箱*
姓名*
密码*
登录
邮箱*
密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幸氏族谱
幸氏历史研究索引
2008-12-11
    

1   周文王之子武王(姬发)继位后,于公元前1027年灭商,建立西周**,封其弟姬幸于雁门。两年后,武王死,子周成王继位。壬戊年(公元前1019年),因姬幸(号偃)驻守雁门有功,成王赐其名为姓,故幸偃为我们的一世祖,至今已三千余年。

 ** 资料来源: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遵义市幸必泽先生曾与贵州大学"闻玉教授讨论过,提出公元前1106年克商的见解,故认为幸氏自公元前1079年始。

2    此后,先祖偃公有三代儿孙袭父职守卫雁门关。

3    公元前625 14世祖尚玑公 被派至江西高安“劝农课桑”,传授耕作和养殖技术。应该说,他为幸氏在高安的繁衍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公元528年,52世祖塾公 出守雁门关、沧州兼领节度使。

5    公元669年,61世祖茂宏公徙家往四川任职。697年任南昌府丞。后迁高安幕山故址,为高安一世祖。他巩固了高安作为幸氏基地的崇高地位。

6    64世祖 南容公(茂宏公之孙) 于公元800年前后封渤海郡。(教科书上说,此为吉林敦化地区,但我认为有待考证。)南容公是著名文人,与柳宗元相交甚厚,返乡时柳送之归序。南容公去世后,柳亲书墓志铭F可见友谊非同一般。公元793年,南容公创办“桂岩书院”,名扬四海,为幸氏之骄傲。

7    86世祖 登嶷公 南宋末年(公元1270年前后),从高安南迁至遂川、上犹,最后定居南康唐江,建幸屋村,为南康一世祖。他确立了60字作为辈份排列表,我是他的第28代。幸屋村现有3000余人。

       登嵩公 登嶷公之弟。徙福建宁化,其后人情况已无记载。但登嶷公之曾孙郎酆公由江西迁往福建,证明当时两家的后代关系密切。

8    89世祖 郎酆公 由南康迁宁化石壁村定居。明洪武二年(1369年),其曾孙钦凤四兄弟共负骸入兴宁,葬于望天堂新仓下。他们在那里艰苦创业,发展壮n,成绩非凡。

9    幸灵公 南昌知府 家财甚厚,又在吉安府泰和县置地,故幸氏在该地区逐渐繁衍发展。到了南宋末年,即公元1280年前后,社会动荡,仲二公举家迁湖北孝感乡。现在,湖北的幸氏分布在大悟、木兰山、钟祥、南漳、远安一带,想必与此有关。

10.公元1350年前后,徐寿辉兵起,仲二祖避乱入蜀,在重庆江津笋里梅村定居。

11.公元1644年,张献忠起义,这些幸氏族人入贵州避难,被迫散失各地。现今仍有他们的后代居于遵义。这段历史,尧世公于1649年作了详细综述,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资料。

12.公元1645年,社会趋安,公直祖的第12代孙开世、尧G、盛世、镐世以及其他许多幸氏陆续回归重庆江津,现今那里人丁兴旺,期盼能够和他们联系上。

131865年,帝华响应清政府号令,率全家向西北地区迁移,开始了一段令人感动的艰苦跋涉,最后定居于甘肃华亭。其后人幸育忠在兰州退休,目前正致力于编写族谱。他们o重庆幸氏同一支脉,两地如能联合编谱,应是最佳选择。

14.公元1189年,高安首次编撰族谱,此后几百年共七次编写出版过族谱。1846年完成的第七版本,仍珍藏在幸坝根老师家。19929月,我为此专程去到高安,有幸拜读了这部极为珍贵的资料。

(那次访问情况,请参看“幕山行”一文)。

15.公元1813年,南康幸屋村第一次编撰族谱,但现今得到保存的,只有1923年的版本。

1692世祖 习丰公 由兴宁复迁回江西赣州,定居于宁都县梓山。

17. 由南康唐江幸屋村迁出另建聚居地的,计有西村、长岭上、铜篓排、内潮、乌埔、坪市东以及上犹县杨梅寺、宁都县梓山等地。

181990年,台湾的幸良模将军来信提供了雁门及幸氏分布区域的信息。我分别向有关地方政府写了联络信。很快收到了高安幸国英及兴宁幸辉烈宗亲的回信。从此联络网开始形成,三方的信息资源得到了扩展。

1919919月,访问雁门关的愿望得以实现,实地体验了关隘的;要和驻守的艰辛。我拍到了一些难忘的照片,采集了三块石头。这些石头分别被保存在兴宁、南康及武汉。(雁门关的情况,请参阅“雁门行”一文)

2019949月,由辉烈主编的“幸氏古今”在兴宁出版。1997年,“幸氏古今(续篇)”出版。

   211997年,高安完成新版族谱工作。但采用的古式繁体字,错字甚多,至为遗憾。高安是幸氏最重要的发源地,是幸氏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方。然而,1958年修水库时,洪城村俱被淹没,居民分散到各地另找栖息地,损失惨重。1992年我兴致勃勃地去访洪城,但只见清碧的湖水,祖居的洪城尽在水底,心里别是一番感触。期盼那里的后人奋发图强,承传传统,振兴洪城。该版本族谱如能重新印刷,是>们的期盼。

22 19999月,南康的族谱出版,编排和印刷都相当不错,并于春节期间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发放仪式。高安、兴宁、安徽淮南派出了代表,我和家人也回去参加了盛会。在那里,第一次和辉烈、树德等人会见,深感欣慰。淮南的幸氏于1998年和南康幸屋村取得了联络。1990年,我曾经写信给安徽的凤台县,寻找的正是他们,没想到九年后跟他们见面了,很是惊喜。

   232000年,淮南的幸N族谱也问世了,这真是不容易。和南康及兴宁比较起来,那里的力量毕竟单薄许多,完全是依靠众人团结奋斗才完成出版工作,所以印刷质量虽欠佳,但精神可敬。那里有一大批幸氏在20世纪初因历史原因改为姓“信”,其中部分人提出恢复原来的N氏,但谈何容易,只能顺应现实了。

   24.  200212月,“幸氏通讯”第一期在兴宁刊出,登载了尧世公于1649年撰写的幸氏源流。这是

       宝贵的历史资料之一。但愿以后有类似资料被发现。

   25 2005年春节,幸发堂、幸保侠邀请在武汉的幸氏去大悟县幸家湾参观访问。幸海华教授、幸兴处长和我三人前往。1993年,湖北省科委邀请我去大悟参加扶贫咨询,接待我们的正是大悟科委主任幸发堂。此前,在武汉c遇幸保侠,他们都来自同一村庄。和他们认识,可说很有缘分。他们的先祖应是来自江西泰和。

   26.关于幸氏的迁徙情况,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多,仅提出以下线索供参考。

      1.广东珠海、肇庆、番禺、深圳及广西芩溪、灵山一带的幸氏,多源于兴宁。

      2.居住在马来西亚、印度a西亚等地的幸氏,也大部分来自兴宁。

3.晋末的国信公,南宋末的登嵩公都定居福建。现今福建仍有幸氏村庄,台湾南投、新竹、彰化等处也有本地幸氏,我想,兴许这之间有关联。

4.湖南邵阳、隆回、武冈及广西融水一带的幸氏,应与晋代和宋初的国俭公(迁邵阳)及文学公(迁湖南祁阳)有关。也不排除来自于重庆江津。

      5.湖南醴陵、岳阳一带的幸氏,可能与江西泰和外迁者有关。

      6.瑞昌的幸氏系从高安外迁。

      7.泰和曾经是幸氏聚居地之一,那里现在的情况不甚清楚。

         鉴于茂林建立了幸氏网站,特写此索引,以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幸垂炘       2006.8.25    于武汉

 

 

Copyright © 幸氏家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技术支持:搜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