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注册
邮箱*
姓名*
密码*
登录
邮箱*
密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天下幸氏 > 广东 > 深圳
【2024】乡村记忆 --- 丁坊中(小)学校 (幸卫星)
2024-02-02

 2022年下半年回了趟老家,因有空闲,就想去原来小时候读书的学校看看。老宅相距学校比较近(200米左右),走近学校却是铁将军把门,往回走时碰到一个村民,便询问:“今天不是周末,学校怎么关门了?”他答道:“没有了生源,这两年仅有几个学生在这就读,这个学期没有学生报名了,镇政府就将这所学校停办关闭了。”我愕然,一个曾经辉煌的中小学,在校学生最多时3—400人,且丁坊村是华林最大的自然村,人口数量最多时有600多人。现在经济发达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学校却消亡了!

 丁坊学校始建于19 5 8年,因高安县政府在凤市乡(高安幸氏主要聚居地)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即上游水库),村民搬迁至水库周边,大多数搬迁至丁坊这片。我们井塘老居村幸氏就搬迁到了丁坊村。1958年华林在丁坊村的丁氏祠堂办起了华林农业中学(生源来自全华林地区)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停办。1 9 5 9年凤市小学(华林地区唯一一所完整小学校)也搬迁到了丁坊村,和农业中学在一起,后陆续在此基础上建了9个教室及教师住房(都是一层平房),建校的木材、砖瓦等材料都是从水库内的房屋拆迁而来。这同样是当时华林地区唯一的一所完整小学(设有一至五年级),直到1964年华林垦殖场办起了垦殖场职工子弟小学才有了第二所小学(即现在华林镇政府所在地)。

 我从启蒙到高中毕业刚好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这十年是动荡的时代,文化视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糟到了批判。教育也跌到了谷底,先是停课闹革命、后是复课闹革命(就是不读书)、再是半农(工)半读,教师下放劳动,1968年下半年又提出“高中不出公社,初中不出大队,小学不出生产队”。这时的三忠大队(三忠于是: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是由丁坊、李口、陈家三个大队合并而成,大队部设在丁坊。丁坊学校有农业中学和小学高年级学生,我们丁坊自然村的低年级的孩子则在合并前的丁坊大队部上小学,用土砖垒的墩子上放一块长板,凳子自带。教师也只有二个民办老师(丁定泉、朱美圆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半农半读。孩子们真正的放飞自我,上午或下午轮流上课(只有一个教室),半天的学习也没压力,另外半天就帮家里干些杂活,放牛、摘猪草、砍柴火、下河摸鱼、钓青蛙、野外疯玩等等。持续到1970年又恢复了基本的教学秩序,我们丁坊自然村的孩子全部到丁坊小学就读。其它自然村仍有低年级教学点。这时三忠大队已经拆分为李口、陈家两个大队(即现在的行政村)。小学部只有李口一个大队的学生。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不久后邓小平复出,开始了一系列的整顿,教育是其中重点领域。要求全国所有学生回到课堂,认真学习基础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学习过硬本领,俗称“教育回潮”。丁坊在这之前已经撤销了农业中学,1971年1月丁坊在小学的基础上,办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初中,初中部招收了整个丁坊片的学生(即现在的李口、陈家、苏家、费家四个行政村的学生)。师资力量雄厚,有很多下放劳动的教师任教,我记得有南昌教育学院的汤秉如老师教数学、高安中学的陈则杨老师教语文、肖冬生老师教化学,还有下放的知识青年和新分配的师范毕业生任教。教学正规、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本人真正体会是初中两年半时间学到了点知识。

1973年春节后,国务院还通知全国各类学校,恢复自1966年秋以来停止的文化知识课考试制度。并且又改回为秋季招生,所以我初一读了三个学期,1973年下半年丁坊初中停办,并入华林中学,华林中学的高中部也停办了,高中部并入了村前中学,同时并入村前中学的还有杨墟公社和龙潭公社部分大队的学生。丁坊只剩下了小学。

1973年7月河南省唐河县学生张玉勤,在英语考试中写下“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国文。不学A B C,照样干革命”的打油诗事件;1973年北京海淀中关村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帅被树为反教师尊严的“反潮流小英雄”;还是1973年6月,辽宁省兴城下放知青张铁生被推荐参加高考时,因没有提前复习,导致题目他大多不会做,于是他索性直接交了白卷,并在试卷的背面写下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大意是:由于奔忙村里的事务(即为人民服务)所以没时间复习,给些时间复习就可考出好成绩的。言下之意考得好的没尽力为人民服务。因此被树为“白卷英雄”,还被选为人大常委。加上1975年的“反击右倾翻案风”。社会上充满了“读书无用论”。我是1974年9月被推荐到村前中学高中部读书的,高一学习还算正常,但高二就大变了,我记得高二那年课本都未发,语文就是报纸,数学是农用数,印象深刻的是测农田面积,测土方。物理是学柴油机,化学是学做农基化肥,英语取消了。口号是办成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式的中学,所以每个学期都有1—2个月的劳动。在村前中学收获不多,荒废了两年好时光。

1973年这些搞乱教育的乱象,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胡乱鼓吹,被树为各种“英雄”。1974年起,把文革中一小段重视教育的好景色又打回了原形,教育又乱了,取消考试,读初中、高中、中专、大专院校由工人或农民推荐,“根正苗红,劳动出色”就可继续读书,有家庭背景的人优先,这就是后来的“工农兵学员”,由于是推荐,不用文化考试,所以有部分学员文化素质达不到要求,参加工作后也很难胜任工作。

 1975年丁坊又办起了初中,同样各公社又办起了高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加上原有的教学秩序、教学规律、教育规矩都被打破,教育质量可想而知的差。

 1977年文化大革命基本结束,各行各业都在逐渐恢复,特别是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教育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春天,丁坊片的初中学生都集中到了丁坊就读,此时学生也较多,初一、初二年级各有两个班。1979年8月华林中学的高中部撤销。1980年学制改革,小学仍是五年(五年制时是七周岁入学,后来改为六年制时是六周岁入学)。初中改为三年,高中也改为三年。丁坊未设置初三年级。1981年年底学期结束后,丁坊初中撤销,并入华林初中。自此以后丁坊再未办过初中,小学也只是李口一个行政村的学生。

上世纪90年代,丁坊小学将原来的北边一层平房的教室拆除,新建了一个二层的教学楼(东西向),进入新千年后在教学楼的北边,又建了一个两层楼的教师住房。原来丁氏祠堂前的三个教室及教师住房及祠堂南面的教室及住房,都归还了丁氏并都拆除了。

虽然这些老房子拆除了,但其样貌仍然刻在大脑深处,特别是祠堂大门两侧的墙上,用彩色漆书写八个立体形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红、绿、白三色相间,刚劲有力,立体感超强。还有就是进学校的南面一整面墙是陈则杨老师画就的巨幅画作,内容是“农村大有作为”:一个男青年面带笑容,肩扛一犁,以远山和田野为背景,电线杆、小河和公路弯弯曲曲的延向远方……我会时常站在画前畅想,憧憬着顺着这条道路向前向前……翻过那山,越过那岭,去看看外面的精彩,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从天真无邪的童年、到无忧无虑的少年、再到迷惘、傍惶、无助、甚至绝望的青年。是恢复高考制度给我们这代人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2016年随着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各行政村小学只有1—4年级,5 、6年级则集中到华林镇中心小学寄宿就读。

 2022年9月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李口行政村的适龄儿童全部到镇上或县城读书,办了64年的丁坊(中)小学校彻底歇业了。

 人口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花大力花大钱办起来的村级学校在逐渐消亡,乡镇上的学校也岌岌可危,现在县城中小学校大量新建还跟不上步伐,生源源源不断地、爆炸式地涌向城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人的情感而停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已经结束。农民进城是喜是忧我不予置评,仅以此记录一下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让历史告诉你结论。

  初来人间兴冲冲,雄鹰展翅击长空,归来少年已蹉跎,唢呐一声全剧终!

 

              

                                                    幸卫星

                                                   2023年春

      

                                请雅正,特别是时间节点

Copyright © 幸氏家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技术支持:搜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