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邑行
我又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故乡,为的是实现团圆梦。来自赣州、广昌、上犹、武汉和台湾的亲人,一日之内聚集于这个山村,令我兴奋不已。
这是远近知名的幸屋村,居住着七百来户人家。村后有逶迤起伏的山峦,村前是广阔无垠
的平川,人称“幸屋坝”。上犹江像条缎带似的绕过坝的前方,长达上十里。正是这条宽展秀丽的江河孕育了这片沃土,这片沃土造就了谱写历史篇章的幸氏英雄。
上犹江发源于罗霄山脉。清澈透底的江水流经上犹、唐江、风岗后注入章江,最后在赣州城北与贡水汇合,组成浩浩荡荡的赣江,朝鄱阳湖奔腾而去。南宋末年,即公元1270年前后,登嶷公从高安迁上犹安河桐子居住,由于沿江往来于上犹、赣州间,渐渐迷恋上离唐江镇十华里的这块茫茫荒原。他成了这里第一位;恼摺K晒α耍∠衷冢杏馔蛎蟠谖谢比俣ЯΑM獬龃匆档淖铀锊患破涫渲性诠愣四幼〉木勾锸恕H嗣且猿缇粗椋鹚狄匾皇雷妗4淤裙闫穑轻诠堑?6代。
建村之初,这里称“康邑长伯图鹿鸣乡石塘堡幸屋坊”。最初的开发情况已无详细记载,因为直到五百年后,即公元1813年这里才第一次编印族谱。不过,先祖们从无到有,在生产水平相当落后的年代里一步一艰辛地走过来,实在不容易。他们花费了二百余年、经过十二代人百折不回的努力,村懦蹙吖婺!F浔曛臼枪?500年前后,“幸氏宗祠”(即大祠堂)在子恭公一代人手里落成。时至今天,这座建筑仍称得上了不起。房屋全长约五十米,有四层楼高,分前中后三厅。直立的通天柱由整体石头制成,刻着七副对联。正门前兼作观礼台。走下台阶,是空旷的广场,可容纳许擞槔只蚣帷9愠∮也嗄强诠啪谴遄凭美返南笳鳌D侵本督住⒏咭幻椎脑仓挝Ю妇故怯烧迨樵涑桑凳粝『闭涔螅∏逄鸬娜两窆┬矶嗳讼碛谩>莞副裁撬担竺嬉苍锌诰幸惶焖蝗换胱橇耍颂畛善降亍Ⅻo:p>
广场前方是菜园,我们小时候常踏着清晨的甘露在那里采摘牵牛花。再往前是一个小山坡,长满了各种树。有几棵古棕引人注目,每年花开季节,孩子们采下新叶,编织成“蟋蟀”、
“N蛙”之类的动物,形象逼真,令人赞叹不已。
子恭公生有五子,其中以公卿公和公相公很知名。他们分别居住在大祠堂的西东两侧。从此村庄有了“西边”与“东边”之分。公卿公的曾孙蒙诰、蒙诚二人合建“和宁堂”,后来称之为“西边祠堂”。建筑面积虽不及大祠堂,但也相当气派。青砖素瓦,古朴雅典,石柱、天井全由整石制成,不愧为无价之宝。门前有宽敞的大院,每年春节与大祠堂同时开放,全村男女老幼涌向这里举行欢庆活动,热闹非凡。每到暑假,中小学生便三五成群在颂媚谀闪梗柑炻鄣兀淅秩谌凇2涣希私ㄖ谄呤甏徊鸹伲蛔壑盗堑墓沤ㄖ哟讼Я耍翟谕锵АⅫo:p>
公相公的子孙稍晚些时候建成了“东边祠堂”。六十年代用作仓库时不慎失火,建筑物遭到损坏。
现在,唯有大祠堂依旧伴随着人们,成了众人的精神支柱、文明与团结的象征。许多人来此凭吊先祖。这次,堂兄夫妇从台湾归来也无例外地在此举行隆重欢聚仪式。他们远离故土,在台居住长达四十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时不思念父母乡亲以及这片养育过他们的土地。现在,终于回到这块魂牵梦—的地方,实现了他们长久的宿愿。当烛光照亮着这幽深大厅,鞭炮声打破周围寂静的刹那,在场的几十人激动万分,我的心也颤抖着。多少年的离别与思念、梦幻与祝福在这一瞬间全面迸瓿隼矗谷饲咨硖逖榈叫腋S肜崴遄苍谝黄鸬淖涛丁Ⅻo:p>
从康熙到道光年代,幸屋村经历了繁荣的鼎盛时期。许多高水平的建筑落成,用鹅卵石铺成的道路以及地上、地下排水系统都相当完善。墓地也十分讲究,甚至达到了“豪华”程度。但历史进入光绪至公元1949年间,正像全社会处于衰落之中一样,这里也显得荒凉凋敝。公元1950年至1958年间,生产得以恢复,一大批青年进入到工矿企业或是高等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座气宇非凡的古庙坐落在村东南角,面积很大,以至后来局部改成了小学的教室和教师办公室。戏台、会堂、厨房等设施基本未变。正厅内,曾陈放着一尊特大佛像及众多菩萨,一面大鼓与古钟,布置得庄严肃穆。公元1950年佛像被毁。庙的正门前,几棵常青树英姿飒飒。站在那里,一望无际的农田尽收眼底。每当油菜花盛开或是水稻成熟季节,老人们喜欢来此聊天取乐。隆翘的屋檐处,悬挂着铜铃,在疾风中飘摇的时候,发出阵阵清脆的响声。四十年代,村里售出部分公用土地,筹款在旁边建设了新校舍,从而使这所小学具有了一定规模。远至五送獾暮⒆右苍诖松涎АN以谡饫锝邮芄娼逃裙嗣篮玫亩惫猓两衲岩酝场U獯位叵纾吹侥感T鎏砹诵陆萄ィ械胶苄牢俊Ⅻo:p>
村庄拥有辽阔的山岭资源,这是登嶷公的贡献所在。这块面积达三千多亩的红色土壤,曾有过风华岁月。那是公元1945年前,高入蓝天的松树漫山遍野,可称谓“遮天蔽日”。然而,日本人入侵时,树林被一扫而光,从此再也没有复元过。破坏易而建设难,短短数天的灾难,五十年尚难弥补。这次,我去观看了小时候参加义务植树的地方,那是在娓吡攵啊鄙稀U驹诟叽Γ罡姓饫锏纳接胙忝殴亍⒛簧轿蘅上啾龋饫锏淖匀惶跫臀幕肪掣旁剑健⒐Φ拿篮梦蠢蠢碛κ迪帧Ⅻo:p>
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载入史册,这就是三十年代全村共建的拦河大堤,俗称“坡基”。这里气候温暖多雨,每年端午节前后都面临水灾。为此,在佑贤公的倡导下,完全依靠全村义务劳动而修筑了这条大堤。堤高二米多,长约三华里。迅猛下冲的河水从此受到遏制,数千亩农田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由于未使用钢筋水泥,每下暴雨时一些年长者便亩系萄猜撸词拱胍垢婕保灰嘁幌欤嗣潜惴追淄换髑佬蕖4饲榇司笆凳侵谢褡逵判愦车募刑逑帧T谖业募且渲校泻眉复沃沼诰隹诹耍痪糜直恍峦撂钇健U獯危颐腔匙懦缇吹男那楣凵土舜蟮痰淖吭挤缱恕H俗咴谝黄穑阌傲裟睿愿行荒俏奘斡牍ㄉ璧那氨材。佑贤公是我的祖父,公元1940年底,在我满周岁时,他不幸病逝。
一棵特大的樟树守卫在西边南村口,它伴随着幸屋村走过了数百年历程。我们都喜欢它那粗壮的身躯、高耸入云的树枝。绿业像撑开的巨伞遮住了树下几十级石阶的阳光,为收工的农民来此歇息带来了舒适。现在,石阶改成了斜坡路,是出村的主要通道之一。前面的一排排堰塘和农田,常招引大雁来做客。每当傍晚时分,雁群井井有序的翱翔在天空,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他们似乎是雁窆嘏衫吹氖拐撸凑饫锵蛉嗣俏屎蚰兀狘o:p>
村里人口增加到近三千了,新屋在不断向东西北三方向延伸。外迁另建聚居地的,计有西坑村、长岭上、铜锣排、内潮、乌埔、坪市东坑以及上犹县杨眉寺、于都县梓山等地,共约一千五百人口。至于广东兴宁的分支,系登嶷公的曾孙郎酆公的后代。他们那里的发展盛况,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在即将告别家乡的前一天,我穿过葱葱绿绿的稻田和甘蔗地来到河边。河面颇宽,水不深,一些沙滩显露出来。过去这里的水上运输很发达,扬起白帆的船只常常结伴而过。自从上游修起了电站,随着汽车迅猛发展以后,这河的境况有了变化。我在静静的河边站了许久,再也看不见那千帆竞发的场面。正是:岁月的长河在悄悄流逝,历史又进入到氐睦锍獭Ⅻo:p>
第二天,我在那棵樟树底下向家乡、向亲人告别。这里的人善良、热情、世代和睦相处,当我又要离别时,心中激起无限的依恋之情。
第113代孙 幸垂炘 撰稿
1992年9月 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