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宗亲寻根拜祖又一年
2023年8、9月,正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飘香季节,马来西亚(以下简称马国)第二代宗亲幸梅桂女士,不远万里专程回乡寻根拜祖。8月下旬去山西雁门关镇边祠“偃公堂”,参加中华幸氏祭拜鼻祖偃公。9月上旬回到父亲故乡广东兴宁径南镇,参拜梅州幸氏始祖酆公,并在父亲出生地双口村住了5天。接着到梅县松口寻访父亲过番足迹,在梅城拜访宗亲后返回马国。
幸梅桂出生于马国霹雳州,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马国中文学校的儒学教育,崇尚孝廉,敬爱父母师长。寻根拜祖又一年,自父亲去世后,她六次回乡拜祖。每次回乡,或邀请兄弟姊妹同行,或与丈夫同行,唯这次是独自回乡。因为这次不但要拜祖,而且要访祖迹、作善事,时间较长。她这次回乡,有两件事给我感受最深。
一是倡议重建老祖屋。她在父亲出生地双口村住了几天,看了山山水水,看了新农村建设。当她去看父亲出生的祖屋时,发现住户早已外迁,无人居住,成为危房,部分已坍塌。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酆公曾孙成凤兄弟四人,背负祖上骨骸从福建宁化石壁村进入广东,定居兴宁径心堡,族史称酆公为梅州始祖(一世祖)。后来,酆公七世孙法强、法胜兄弟迁居径南双口村九子塘开基,繁衍生息,迄今已400多年历史。这次,梅桂在宗亲陪同下,反复考察了双口村这栋最老的祖屋,一致认为要拆除重建。她满怀激情地对陪同宗亲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当今幸福美满的生活,离不开祖辈的奋斗与奉献。所以,重建祖屋,裔孙有责。齐心协力, 集腋成裘。善心大爱, 功德无量。祖宗有灵,护佑子孙。……在原址、按原貌重建新祖屋,让祖宗的神灵有一个体面的安息之处,每年祭祖的宗亲们有一个团聚的地方。”他的发言得到在场宗亲热烈鼓掌。接着,她与村中长辈、堂兄弟商议,共同起草了《重建双口村幸氏祖屋倡议书》(初稿)。
二是寻访父亲过番的足迹。她在回马国之前,特地访问了松口镇。他说,我父亲幸霖生1916年出生于双口村贫苦农家,20岁离开父母去南洋做苦力。55岁才积累点盘缠,于1981年回乡一次,在父母墓前痛哭。……我一定要去当年父亲坐火船去南洋谋生的松口码头看看。她来到松口镇,首先到松口码头不远的“松江大酒店”,在门口伫立了很久。“不可想象,父亲当年如何饥肠辘辘、翻山越岭、筚路蓝缕步行到此”。说着,潸然泪下。她从酒店来到码头,望着滔滔梅江水东流去。她说,当年多少客家贫苦的青少年,离乡背井登上火船,为改变命运去异国他乡谋生,前途一片渺茫。有些青少年,穷得坐火船的钱都没有,只好“卖猪仔”去。她说,在马国做矿工的华侨,有些人穷得没盘缠一辈子不得回乡。2001年,《幸氏古今》主编幸辉烈叔访问马国霹雳州幸氏联谊会时,还特地访问了几位贫苦的老宗亲。这几位老总亲,因为贫穷一辈子没有回乡。北京矿冶研究院幸伟中博士对我说过,他父亲在他6岁时去了印尼,像断了线的风筝,永无消息。类似情况,比比皆是。现在,中国强大了,人民富裕起来了。过去离乡背井、妻离子散的苦难岁月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南洋华侨的地位也提高了。
我跟梅桂宗亲是2011年雁门关镇边祠“偃公堂”落成庆典大会上认识的。十多年来,经常微信往来,也多次见面、共餐。我是耄耋老人,但按宗族辈分,她称呼我哥哥。这次来访,对哥哥、嫂嫂非常亲切。她用刚劲的楷书题词《厚德》,给老人极大鼓励和安慰。我以近作《金草诗选》回赠,并口占一首诗曰:
秋桂飘香福满门,寻根拜祖幸家村。
传承父辈思宗阙,重建祖堂荣后昆。
(原载2023年9月21日《梅州日报》,转载于2023年第5期《侨乡月报》)